赵海生: 位卑依然爱国真

  • 人物 | 2024-03-08 16:25:36
  • 0

    赵海生: 位卑依然爱国真

      在爆竹声轰响和大红灯笼耀辉的喜庆氛围中,2024年就这样勿勿走来。新添一岁,年仅68岁的赵海生虽青丝已去,白发染头,但精神抖擞。他说,如今过年,不缺年货,孙辈吃穿不愁。他分外感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过上的幸福年。他说,日后自个只要有个好身体,初心依旧,学习雷锋,热爱祖国,志愿服务,无怨无悔,仍要快乐向前行……

    采访赵海生的困惑

      在当今人人谈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赵海生30余年真学雷锋,热爱祖国,难能可贵,引人注目。

      雷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符号?这个特殊的精神符号在当前能否存在?能否闪光?眼前的人们如何才能继续得到雷锋精神的有益滋养?这是记者在走访“活雷锋”赵海生时深层思考的一个问题。采访报道雷锋式人物赵海生,我们非常困惑,这是因为有叫好的,也有反对的。正方的看法是,赵海生做了不少好事就应该大书特书,尤其是采访中那些曾受益老赵帮助的人们强烈要求对赵海生大书特写。反方的意见是:这种题材不好报道,一个小老百姓心甘情愿长久不懈志愿去做一大堆“好人好事”,有几个人能信以为真?一个身患癌症,却饱含爱国情怀,无私为人,雷锋式的“傻劲”又有多少人能信服?能接受呢?人们会说有涉嫌“编造”的嫌疑......

      采访赵海生,我们既为山西有这个雷锋式的人物而感到光荣,又为听到一些反面的说法而感到沉重。但事实总是事实,志愿者赵海生确实做了自己想做愿做微不足道点点滴滴助人为乐的小事,彰显了小民爱大国的殷殷情怀,小事大情,值得颂扬。

    愿做好事众人难忘

      赵海生缘何有副慈心善肠?记者从了解他的人生履历中寻找到一些答案。

      赵海生,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共党员,一个平平凡凡的国企职工,位卑心怀爱国深情,他身体力行以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身边职工群众,曾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山西省道德模范,铁道部铁路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多件好事。赵海生就是这么个人。“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如今上了年纪的赵海生哼起这首老歌,还是有板有眼。过去的红色岁月留给他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太深了。1956年2月,赵海生出生于甘肃甘谷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赵海生说,他在小学上课时,老师就常讲雷锋叔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乐于助人的故事。他们学校的墙报上、喇叭里都是说雷锋的。只要有集体劳动,赵海生和同学们都会学雷锋去抢着干,还给大人和军烈属担水……每当老师讲到雷锋叔叔做了好事不留名,冒雨送病人看病,因公殉职等章节时,赵海生这些娃娃们都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学习雷锋好榜样。是那个时代赵海生一样多数孩子们心里至真至纯的一种真实想法和朴素信仰。

      老师、家长教导学生“爱憎分明不忘本”,赵海生记得最深。环境决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塑造了他自觉传承雷锋精神,立志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理想。直至多年后,已为人父的赵海生还经常用艰苦朴素不忘本教诲自己的儿女。赵海生说,这些年吃得饱、穿得暖的一些人竟然忘“本”啦,丢失了原来真善美的至真本性,这让他十分的纳闷。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君不见,路上跌倒的老人,没人敢去扶;张口闭口只谈钱,偏离道德底线的人太多……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让老赵忧心忡忡。

      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程,人生就增添了厚重的份量。赵海生1976年光荣入伍,成为铁道兵七师修理营的一名战士。他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在高原缺氧严寒的艰苦环境中,与战友一起迎难而上,默默奋战八年之久。在青藏线工地上,曾有一名战友需要输血,赵海生自告奋勇说自己是O型血,一次就给战友输血200毫升,救了战友的命。当时工地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又非常大,赵海生虽说身体硬朗,但仍卧床好几天才恢复了精力。

      1984年,赵海生兵转工后,回到太原市小店区,成为中铁十七局五公司职工,负责门卫安保工作。

      其时赵海生所在的小店区家属院里住着7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但附近却没个修自行车的。那时的自行车像现在的汽车一样金贵,遇上车钥匙丢了、车胎没气了、刹车坏了,人们却在跟前找不到修自行车的地方。

      赵海生有一次值班时,看到职工家属单芳兰因自行车车闸失灵,撞到公司大门上摔倒,买的菜、鸡蛋撒了一地,赵海生边扶人边琢磨,突然萌生了为大家义务修自行车的念头。赵海生为了弄明白如何修理自行车,索性买了辆旧自行车鼓捣,拆了装,装了拆,在弄清楚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后,他慢慢地琢磨透了自行车常见的毛病,都能修了。很快,赵海生会修自行车,又不收修车费的消息传遍了家属院,大伙都乐意来找他修车。

      几个战友说他是退伍不褪色,脱下军装,换成工装,变成了“修车匠”。赵海生在大院门口摆起修自行车的摊子,主动为大院职工以及家属和附近居民义务修理自行车。他从每月不多的工资中挤出钱购买自行车零配件和修理工具。从打气补胎到换辐条拧螺丝,能做到有求必应。他说,不曾想幼年、少年时代老师曾教育他们学雷锋爱祖国的训导,长大后竟派上了用场,正是落实这种教育理念的好时候,因此他就没收过别人的一分修车钱。每当赶上礼拜休息和节假日,他还会把修车摊子摆到大街上,挂上印有“学雷锋修车点”“志愿修车服务点”字样的横幅吸引附近的居民和行人来义务免费修自行车呢。

      赵海生的修车棚有19平米,这间车棚用透明的塑料板搭着棚顶,阳光照射棚内采光暖和,修车工具和零件,应有尽有。棚里棚外总是摆放着人们送来让赵海生修理的各式各样的自行车。

      “一辆自行车远远推过来,光听见响声,他就知道大概是啥毛病。”老杨与赵海生相识多年,他对赵海生的修车技术赞不绝口。赵海生耳里听着,嘴里笑着,手里的活总是停不下来。

      2005年,一向身体敦实,忙忙碌碌的赵海生觉得不适,一检查发现患了直肠癌,需做手术。赵海生家境困难,他十几年没有回过甘肃老家探亲。爱人杨彩萍又无工作,久病在身,还做过开颅手术。小区院里的人们闻讯,自发给家境不富裕的老赵捐款,连院里的小孩也拿出零花钱。他们说,平时赵叔总是帮人,现在赵叔生病了,我们也要帮帮他。

      赵海生住院半年,探病的人跟老赵闲聊说:“老赵,你这一病,连咱院里的打气筒都罢工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赵海生对记者说:“当时就想,大伙都惦记着我,都还需要我,我的赶快好起来啊。”病愈出院不久,公司领导和同事看他身体虚弱,劝他不要摆摊。但赵海生依然重操旧业,身体稍好就又进了修车棚,坚持摆摊。每当他看到大人、小孩骑着他修好的车子办事上学时,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给老赵算了一笔帐,30年间,他至少为职工修车12余万辆次。如果合理收费,少说也能赚20多万元。然而,他不仅分文不取,还贴补2万多元。明显吃了大亏。对此,赵海生却不这么看。他说,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打算,不能就钻到钱眼里,能为大伙做点事,他才觉得活的值,活的踏实,活的有劲。

      他觉得做个好人,做份好事,就会有个好心情,好人总有好报,他觉得他已经得到了很多。赵海生长期为公司职工家属和附近居民义务修理自行车,无论是面对他人的刁难和不理解,还是突发癌症的打击,他始终不改初衷。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总是乐于助人,见难就帮。1994年7月,一个叫王莉的女孩在参加高考的路上,自行车车轴断了,着急的哭了。赵海生看到后,啥也没说,推过自己的自行车让她赶紧骑上去考试。两个月后,王莉拿着上海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高兴的来向他报喜。像这样“救人一危,解人一难”的事,他做的多了,习以为常。

      2001年11月的一天,来太原打工的老乡吴庆瑞夫妇,准备回老家,在赵海生公司附近公交站等车。突然,吴庆瑞的妻子脸色苍白,有早产的迹象。吴庆瑞的腿又有残疾,行动不甚方便,一时之间两人不知所措,赵海生看到后,主动帮吴庆瑞把他的妻子送进医院,当时小两口身上没有带多少现金,不够交住院押金,赵海生毫不犹豫拿出1000元,帮着办理了住院手续后就离开了。事后,吴庆瑞专门来公司送了一面写有“党委哺育赵海生,助人为乐活雷锋”十四个大字的锦旗。赵海生还义务担负起照顾公司里3位患有精神分裂、先天性轻度精神病职工的任务,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深深地感动着身边职工群众。赵海生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为大家服务,他的行动问心无愧,无愧于党的多年培养,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小店人民。

      随着时代发展,公共自行车的普及,骑个人自行车的越来越少,义务修自行车的小摊也越来越冷清,给赵海生留下遗憾。为适应社会发展,他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修车匠”又变成了“送菜郎”。2018年,赵海生在小店区小店街道宋环村承包3亩土地种植无公害蔬菜。他把收获的绿色蔬菜,只送不卖,免费送给孤寡老人、残疾人、环卫工人、部队战士以及生活困难的居民。赵海生身起力行,总是累得腰酸背疼,只好又雇3个人来一起打理菜园,给蔬菜浇水、施肥、除害虫。当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收到蔬菜时的高兴样子,赵海生心满意足。2019年,赵海生又在西温庄开垦6亩荒地,继续种植绿色蔬菜。

      如何做公益才能使众人受益?公益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做公益的人如果自身的生活都成问题,要做公益是否作秀?……赵海生这个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人物,却在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营造文明健康社会风尚、融洽和谐人际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一直在坚持着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公益益众,人人可做,奉献爱心,处处可为。赵海生学雷锋涉足公益的30多年间,修车送菜乐施好善,嬴得了口碑。

      何谓公益?在大部分人的视野中,公益就是爱心人士给老弱病残擦擦玻璃、扫扫地等等,不可否认这种举手之劳是做好事的一种表现。赵海生最初也是这样走来,但他内心的更多想法是,公益不仅是停留在擦玻璃和扫地等浅层的形式上,而且要往深、往精的方向走,才能更好地体现公益二字的深刻内涵。赵海生这些年与一些爱心团队做公益,既有所思,更有所悟。赵海生在义务修车免费送菜的实践中认识到,做公益,不是做一两件好事就草草潦事,大功告成。而要长期一贯地做一件或者好几件,件件都要有成效,根本上还要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从良心深处引深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公益不仅一个人做,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去做。多年做好事的实践不仅使赵海生找到了做公益的基本方法,而且也弄明了做公益最本质的东西。至此,赵海生做公益更是做有谱谱、行有方向。

      公益就是为众人,公益理应众人做,众人皆可受益公益。做公益的人,心态必须端正。赵海生的观点是“一个公民要是一个真正的公益人,心胸要大,心装祖国,爱国爱家,这是最起码的。因为公益就是体现一种神圣关爱。你如果心胸狭隘,不可能做好公益。也趁早不要介入公益,你也做不了公益。如果你做一件公益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要把公益事情本身做好,而是自己能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什么,这样往往在做的过程中,就偏离了公益方向,最后所谓公益事情的结果可能就变了样。公益大小事,有私心是违背公益本意的,也绝非出力就讨好的。”一个公字,表明是众人参与,众人的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这些俗话正切中了公益活动的要害。2013年赵海生带头组建了“雷锋队”,至今已发展壮大到300多人,原先的雷锋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赵海生雷锋团”。该团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出一点力、献一分爱。太原市文明办对文明实践的志愿团队支持鼓励,更使老赵如鱼得水。老赵发起建有一个雷锋志愿者爱心菜园奉献微信群。一件好事情,负责人群里发话,众人讨论响应,一声倡议,就把活动做了起来。他们的慈善关爱之心从未间断,持之以恒,他们向雷锋和全国道德模范学习,重点帮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及社会弱势人群,多举措做深做好做久公益,搞得风生水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3年大疫,赵海生与同伴携手抗疫,给小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疫情3年赵海生全家献真情。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赵海生得知武汉防疫物资短缺时,就给远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女儿打电话,购买1万余元的医用级防护口罩,跨越大洋捐赠给武汉红十字会。受此影响,雷锋团捐赠1万余元,采购110箱老陈醋,送给疫情期间坚守在防控卡口一线上辛苦工作的退役军人及志愿者。2022年太原小店突发疫情,4月6日接到小店街道办的通知,赵海生带领雷锋团志愿者参与浦东雅典、4370厂小区、警苑小区等10个场所进行全面消杀工作。赵海生的儿子全程当司机、搬运消毒液、消杀仪器,父子同上阵,他们与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共同构筑疫情防控的“绿色防线”,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采访老赵的思考

      赵海生是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中极其平凡的一员,他的生活并不宽裕。随着年纪增长,身有疾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个好人。提及帮助别人,赵海生没有丝毫的悲情和悔意,他说自己多份爱国之情,助人之心,可能就对一个急需要受助的人,帮人家迈过了一个坎……

      赵海生作为志愿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乐于助人、扶危济困的精神感召着更多的人也都成长为主观向善、助人为乐的人。出现了我好带你好,你好带他好,一人带一帮,一帮带一片的良性互动喜人效果。公益活动,何以久久为功?赵海生一帮人的爱国实践告诉记者,公益路上,一个人,一个组织的实力是有限的,一次公益活动毕竟微小。但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总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志愿者更是最靓的色彩。记者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受到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太原市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积极谋划志愿服务项目,梳理和顺应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各项文明实践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乐于做好事,当好人,获得一种满满的幸福感。近年来,全市的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了赵海生和公友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讲爱国故事,扬爱国情怀。在赵海生身上,我们寻找到已经丢失的起码的精神信仰,唤醒大家找回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快乐和幸福的那种久违的“乐莫乐于好善”的高贵情感。赵海生点点滴滴的善行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类似赵海生热爱祖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道德价值的正能量弘扬不能放弃。

      雷锋,一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伟大的象征。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赵海生学以致行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热爱。赵海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自己的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赵海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

      赵海生用行动传递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他的先进事迹媒体多次报道,他先后获得“解放太原建设太原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最美十大退役军人““十大太原文明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大雷锋标兵”“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感动山西十大杰出人物”“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职工爱岗敬业道德标兵”铁道部“铁路杰出青年”“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全国杰出青年志愿者楷模”“助人为乐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获退役军人事务部“老兵永远跟党走”纪念奖等。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护祖国统一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赵海生一个人的故事,足以感动一个时代。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时作出重要论述:“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深刻地揭示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凝结及其价值的恒长久远。赵海生厚植爱国主义,激发使命担当的故事或许就是当今雷锋精神的最好注释。

      社会需不需要雷锋?赵海生的回答是,需要更多的雷锋。事实上,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的伟大浓缩,雷锋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经伟大时代的培育塑造而成,在广袤的土地上被亿万人民颂扬和传承,跨越时空。今天,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雷锋精神更应成为激励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赵海生不忘初心,担当使命。他说,这一生为社会做的事情还远远不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他将继续把这个爱心事业做下去,学好人、帮好人、当好人、做好人,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春雨初生,春林初盛。赵海生和志同道合的人们怀揣希望与喜悦,一起步入“草木萌动,燕子归来”的美好时节。他们在迎接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总多几许激动,几许期待。

      萌动的是草木,生发的是万物,搏动的是整个天地。

      赵海生老啦,但他传递的向上的力量却永远年轻……

    编审:田剑  责编:袁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夏微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www.hxwsgw.com  |  华夏微视  |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155号
    •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院   主办单位:华夏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hxbkyj@163.com
    •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