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亲”史料的编纂

  • 史志 | 2018-05-05 11:42:53 | 来源:海南史志网
  • 0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招待60岁以上的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提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更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他希望过了60岁的政协委员都能把自己亲历的历史事件记载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并指示全国政协成立工作小组时其中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的组。根据周恩来这个指示,全国政协于1959年7月20日成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首任主任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1988年4月改称为文史资料委员会,现更名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著名作家王蒙曾任十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相继成立了文史资料工作机构,开展文史资料征集、编辑、出版工作。

      全国政协文史委在1960年1月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发刊词》中指出:“我们征集和编印稿件所要求的,是第一手的真实的历史资料,也就是作者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所写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此后,文史研究者把“亲身经历和见闻”概括为“亲历、亲见、亲闻”,并把它作为征编文史资料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则。这就是“三亲”史料的由来。

      本文所述“三亲”史料指由政协文史资料专门机构征集、编辑、出版的,由当代重大历史事件亲历、亲见、亲闻者撰写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它是政协文史资料中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不能隔代相求的、极为宝贵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是由当代人记录的当代史。“三亲”史料强调选题要体现“影响力、推动力、史料价值潜力”,撰稿要坚持“真实、翔实、平实”,编纂要力求“把篇幅留给史料、把评论让给读者、把精神传给后人”;它以“史料性、三亲性、统战性、文学性、收藏性”的突出特点和“鲜为人知、拾遗补漏、片断完整”的体例特色在我国乃至国外史学界独树一帜,颇受国内外有关历史研究部门、研究者和部分读者群的关注,其“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

      “三亲”史料的由来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在周恩来总理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期间倡导创建的,他是这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文史资料历经50年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业,独树一帜,无可替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62年12月20日至1963年1月11日,第一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全国文史资料工作概况》、《关于文史资料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确定了文史资料工作的方针、任务、意义和作用等重大问题,为形成全国性的文史资料工作体系打下了基础。

      1982年11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将文史资料工作写进新修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从此,文史资料工作作为人民政协的一项日常工作有章可循。

      2007年11月17日,全国政协颁发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人民政协成立48年来第一个以全国政协名义颁发的有关文史资料工作的正式文件。《意见》在总结近50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人民政协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文史资料工作的方针、原则和任务,围绕加强领导和开拓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成为长期指导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文件。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自1959年创建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自1959年至2007年,各级政协共征集40多亿字、出版了2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

      “三亲”史料的性质、定位及特点

      一、性质

      “三亲”史料是政协委员及其联系的社会各界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通过口述和文字记述本人所经历、所见证、所了解的历史片断,并由政协文史资料专门机构征集、编辑、出版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从学科范畴上看,政协“三亲”史料属于社会科学。即:社会科学——历史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史料学(区别于其他史学)——政协“三亲”史料学(区别于史志学、档案学等及其他文字与口述历史学),包括文字、口述、音像等文史资料及其理论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全面的颇具史料学特色的体系,大体具备了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

      二、定位

      《意见》指出: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和培育的一项富有统一战线、政协特点的重要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重要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这个定位,从1982年制定《政协章程》到2007年颁发《意见》一直保持至今。1982年12月11日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第十六条,2004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新《政协章程》)第十七条,都是这样表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根据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进行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新旧《政协章程》时隔22年,只字未改。这段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把征集、研究和出版近代史、现代史资料作为文史资料工作的基本任务;二是在执行这项任务时不必与一般史学研究部门求同,而应当按照统一战线的特点去做。新《政协章程》第七条写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规定,明确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定位和方向,不仅为文史资料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独特作用与奠定不可替代的地位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为文史资料的征集、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三、“三亲”史料与史志、档案资料、文学纪实和历史研究的关系

      (一)“三亲”史料与史志资料的关系:前者是由政协向社会广泛征集的“三亲”作者忆述的历史片断,有着浓重的民间史料性质,后者是由史志部门编纂的完整、系统的历史述要,有着明显的官方史实性质;前者可作为后者的补充,后者可为前者提供史料线索和史实依据;两者征集的史料可以共享,或者协作征编、出版文史资料图书。

      (二)“三亲”史料与档案资料的关系:从历史资料的体例分类看,前者属于历史线索不求连贯但求脉络清晰、内容不求全面但求翔实丰富的向社会公开的历史资料,后者则是历史线索连接完整、内容全面系统而简略、具有一定保密时限的历史资料;从互补作用上看,前者可为后者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后者可为前者提供史料线索和核实所征集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三)“三亲”史料与文学纪实(创作素材)的关系:从两者内容互相交叉使用上看,“三亲”史料可为文学纪实提供素材,文学纪实中的真实历史部分也可为“三亲”史料补充材料或提供线索;从两者撰写体例的不同特点及互相借鉴上看,前者可吸收后者描写细节特征的文学写作技巧,后者可借鉴前者写人叙事平铺直叙的撰写手法。

      (四)“三亲”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三亲”史料是历史资料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量的历史资料则是“三亲”史料取之不尽的史稿来源,“三亲”史料和其他历史资料一样,都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材料。“三亲”史料不等于历史,但历史研究离不开“三亲”史料。“三亲”史料的存史功能表现在它占有丰富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历史研究的任务表现在它充分使用包括“三亲”史料在内的历史资料,鉴往知来、服务现实。

      四、“三亲”史料的特点

      (一)史料性。它为人们研究历史提供一定的文字、口述、实物(包括相片、音像等)、文献史料。史料性是历史研究资料的共性,而“三亲”史料的史料性则有它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碎而精”。表面上看起来,它似乎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但却大多是历史真实的精彩片断,就像闪光的珍珠,通过一个个不同选题串起来,形成了珍贵的富有特色的历史资料。一般讲,史料有三种形式,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人们往往把政协文史资料归类为口碑史料,其实,它是文献、实物、口碑兼而有之,也有重要文献,也要征集实物,只不过是以口碑史料为主。之所以叫“文史资料”,就是因为资料是基础。它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研究党史、国史、军史,研究统战史、政协史,甚至从事一些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等等,都离不开“三亲”史料。

      (二)三亲性。它是历史活动当事人、见证者、知情者,根据亲身经历或见闻,回忆和记述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三亲”性是政协文史资料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生命力的基本象征。“三亲”性还体现了广泛性。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后人写前人的历史,是史官、专门工作者写史书。到了近现代,也是少数历史学家编写历史教科书,写史书,或者集中一个专门班子写某一段历史。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同过去历朝历代的修史不同,突破了历史上后人写前人、少数人修史的格局。是“亲历、亲见、亲闻”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记述历史,从伟人政要,政协委员,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各种政治派别,各界人士,都来记录近百年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统战性。统战性也就是界别性、团结性、社会性。文史资料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三亲”史料征集对象、内容以及它的“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功能,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它鲜明的政协、统战特色,在政协各项工作中独树一帜,在史学界也独树一帜。通过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各界人士撰写“三亲”史料,有效地扩大统一战线的团结面和联系面,生动而又亲切地发挥了独特的团结和教育作用。这是“三亲”史料区别于中共党史资料、国史资料、地方史志资料的重要特点。

      (四)文学性。史以文传,文因史重,以文述史,有声有色。“文”、“史”二字连用,可追溯到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其中有“文史星历”一词,这里讲的文史,就是指史籍。“三亲”史料不是一般的历史资料,不是用教科书语言、官方语言写的历史,也不是用文件语言写的历史,而是用文学语言记述历史所形成的史书、史籍。人们为什么喜欢读“三亲”史料?一是文字口语化,可读性强;二是有文采,好的史料文稿像传记,像散文,像纪实文学。精彩的“三亲”史料,既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又有熠熠闪光的文采,读来轻松活泼,如泉石流韵,很有味道。“三亲”史料的文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可读性、鲜活性,并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三亲”史料文稿通过它所表现的历史人物的主要特征、主要事迹中的具体内容细节,以及历史事件发生背景、条件、过程、影响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等,让读者从中受读、受益、受用。有着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的史料文稿,能让人激发读的兴趣,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能产生团结、育人的作用,能为作者提供文学创作的可用素材。

      (五)收藏性。“三亲”史料图书之所以被机构和个人收藏,不仅在于它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具有历史研究及使用价值,而且在于它具备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相统一的特殊性质。如果文史资料读者读后随手扔掉,没有引起收藏兴趣,说明它或缺乏收藏价值,或它的收藏价值没有引起读者注意。思想内容和史料价值固然是收藏性的主要因素,但表现形式也是它本身所固有的重要因素。如,“HNWS(海南文史)标识”,表现了“政协组织、海南地域、文史资料”三个特征的有机统一,以富有海南黎族特点的图腾柱浮雕为书脊主体图案,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海南文史》的收藏象征意义。

      海南“三亲”史料的编纂

      海南各市、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大多始于1984年(万宁县政协1964年出版第1辑《万宁文史》),至2007年,18个市、县政协共征集出版文史资料190辑、1544.8万字。由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的《海南文史》,于1989年5月出版第1辑,至2008年10月,已先后出版22辑、644.5万字。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百余年来中华儿女、海南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许许多多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事迹。

      2007年11月,全国政协举办“人民政协文史工作成果展”,中共中央政协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观看展览,给予高度评价,赞扬政协文史资料“硕果累累,蔚为壮观,功德无量”。我省组织18个市、县政协文史工作成果参展,向全国政协推荐的《海南土改运动亲历记》(海南文史第18辑,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获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二等奖,《海南名人与故居》(海南文史第21辑,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博鳌春秋》(琼海文史第8辑,琼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获优秀文史资料图书提名奖。此前,1995年全国政协首次评选优秀文史资料图书,由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铁蹄下的腥风血雨——日军侵琼暴行实录》(海南文史第11辑)、《黎族史料专辑》(海南文史第7、9辑)分别评为文史图书优秀奖和文史图书二等奖。

      2007年7月5日,2008年12月10日,海南省政协相继在海口举行《海南名人与故居》(海南文史第21辑)、《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海南文史第22辑)首发赠书仪式。《海南名人与故居》全书56万字,共收录79位海南古代先贤和近、现代名人。《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全书138万字,分上、下两册,收录了200余位中国(海南)天然橡胶事业亲历者的回忆史料文稿,该书被省政协主席钟文誉为文史“厚卷”,给予高度评价,他亲笔题字:“《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是一部史料、科研价值都很高的文史图书。为此书征集、整理、撰写、编纂的所有同志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李朱全同志就是最重要的一位。”二书作为海南名人史料研究和中国天然橡胶种植、科研史料研究的重要成果,被列为“海南省建省二十周年献礼图书”。省史志办、省档案馆、省图书馆,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三亚图书馆,海南日报社、海南广播电视台,各民主党派海南省委机关等30多家单位接受赠书,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为此报道消息、刊登书评文章,发挥和彰显了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作者:海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夏微视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www.hxwsgw.com  |  华夏微视  |  联系电话:010-56141205   584276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155号
    •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院   主办单位:华夏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hxbkyj@163.com
    •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